1. 首頁
  2. dr006


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科醫師一次詳解症狀、保養、治療方式


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季節交替的日子,往往是病情惡化的開始。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常見的症狀有哪些?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日常保養一次告訴你。


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4.1~6.7%,其中約半數在嬰兒時期出現症狀,有3成病童在1~5歲間發病,並有50~80%患者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異位性體質。但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幼兒才有的疾病,因為其中有一半的人病症會延續到成年。這些人長期受到肌膚乾癢之苦而影響生活品質,尤其小孩犯病更是全家不安寧,根據研究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失眠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家人平均也比一般人少睡1至2小時。一份台大2021年發表的針對就業中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調查顯示,有高達92.5%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影響;88.5%患者工作能力低落;約有1/3患者表示近期須因病請假。而除了皮膚乾癢外,異位性體質患者因為肌膚屏障較一般人脆弱,很容易受損敏感,更需要慎選保養品,並花費更大心力來照顧以減少不適。


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疾病,主要表現症狀為乾燥、發癢、紅腫等。至今它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但認為與遺傳、環境因素等有關,造成體內免疫反應異常,導致皮膚的保護功能受損。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癢」和「乾」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徵,初期症狀包括紅斑、丘疹、劇癢,因而容易長期搔抓、揉擦,造成破皮、脫屑、潰爛以及色素沉澱與皮膚增厚苔癬化等續發性病變,並伴隨手掌指紋加深及毛囊角化症。此外,上唇或口角發炎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特點。

● 皮膚乾燥,容易出現裂紋

● 發癢,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尤其在夜晚更為明顯

● 紅腫、脫屑,有時伴隨著小水泡

● 皮膚出現紅色、粗糙的皮疹,特別是在手腕、膝蓋、頸部等部位

● 皮膚出現苔癬樣改變,主要因為皮膚長期受到發炎刺激,導致細胞增生和角質層增厚,變得粗糙、增厚、呈現灰褐色,皮紋加深。主要出現部位在四肢屈側部位,如手肘窩、膝窩、頸部等

● 皮膚屏障受損或劇烈搔癢搔抓後導致皮膚出現感染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型態與分佈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可分為3階段:

  1. 嬰兒期(2個月大~2歲):通常從2個月大開始出現症狀,但也可能提早自2~3星期大即發病。最常由前額、臉頰和頭皮開始,延伸到頸部、軀幹及四肢伸側。包尿布的區域由於常與尿液接觸濕度足夠,且有尿布保護搔抓不到,因此通常不會有症狀,其他可能患病的部位則包括耳朵、手和拇指。由於乾癢不適,嬰兒容易長期煩躁不安、哭鬧、徹夜難眠。

  2. 兒童期(2歲~12歲):兒童期異位性皮膚炎症狀主要為皮膚乾裂、泛紅的疹子,以及因抓癢引起的皮膚潰爛、色素沉澱及局部變粗變厚的苔癬樣皮膚。主要分布在膝後窩、前肘窩、手腕、足踝等四肢屈側,以及頸子、眼瞼、背部、臀部及大腿。嘴唇或口腔周圍的皮膚也經常出現乾裂、脫屑,並因此形成溝紋。


  3. 青春期及成人(12歲之後):此期病患的皮膚通常處於乾燥且敏感的狀態,並經常會發癢及出現苔癬化,分布範圍包括四肢屈側、頸部、口腔周圍及上部軀幹,約30%患者的病灶由上肢開始出現,但部分患者僅手部有病灶。


誰可能會得異位性皮膚炎?

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有多重原因,目前多將病因歸咎於遺傳、環境或飲食生活習慣因素所造成的免疫功能異常。

遺傳方面:若父母皆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有81%機率也會有異位性皮膚炎,若父母僅有1位有,小孩罹患機率則為59%。

環境原因:

  1.住在市區、紫外線曝曬不足或氣候乾燥的地區。

  2.環境中有菸害或汙染物。


飲食及生活習慣原因:

  1.   食物過敏

  2.   攝取大量糖分和脂肪

  3.   母親在懷孕早期使用抗生素,或兒童在5歲前反覆使用抗生素

  4.   壓力或情緒變化大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日常如何保養

異位性皮膚炎就是一個肌膚反復發炎、造成肌膚屏障持續崩壞的過程,因為屏障不足不但保濕力差,也更容易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髒污等過敏原的攻擊,若再加上過度清潔等不當保養方式,更容易造成乾癢紅等症狀,因此特別需要勤擦專門的異位性皮膚炎乳液、乳霜來為肌膚蓋城牆,加強保護力,逐步減少發作機會。AD乳液、乳霜挑選原則如下:

  1.   無刺激性成分:酒精、致敏性香料、人工色素、Paraben類等刺激性防腐劑,反而可能傷害肌膚屏障,應該避免。

  2.   不破壞肌膚微生態:很多保養品雖也透過添加益生元、後生元等方式來平衡肌膚微生態,但添加的若非肌膚原生菌種很容易被肌膚排斥。異膚乳液、乳霜,更應該尊重每個人不同的肌膚微生態和菌叢平衡,以仿造健康肌膚的表皮細胞、免疫球蛋白和天然保濕因子設計配方,幫助肌膚建立防禦屏障,減少外來刺激、調節好壞菌比例和分布、儲存肌膚水分,真正解決肌膚問題。

  3.   添加修護成分:肌膚反覆發炎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最大困擾,B3菸鹼醯胺、維他命E、神經醯胺、尿素、燕麥、甘草次酸等修護成分,可以舒緩肌膚不適,都很適合舒緩肌膚乾癢。


異位性皮膚炎有哪些治療方式?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反覆發作且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因此需要持續控制病情、減少誘發因子及改善皮膚情況。基本最重要為做好保濕、避開過敏原及做好生活衛教,根據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依照嚴重程度及病人個體差異來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輕度病人:使用局部皮質類固醇、局部非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濕敷來達到消炎控制病情,搭配使用抗組織胺等藥物止癢,最重要是加上保濕乳液正確保養,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


中度病人:除了局部用藥外可以加上光照療法,藉由照射紫外線達到免疫抑制、抗發炎和止癢的作用。

 

重度病人:需要再加上全身性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但不同藥物有其不同的副作用及風險須密切追蹤。


除此之外,短期全身性皮質類固醇適用於緩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成年病患的急性發作期,不可使用過長時間。有時須加上局部或全身性抗生素減少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所引起的續發性皮膚感染。

 

異位性皮膚炎雖然照顧不易,但選擇適合的保養品搭配正確的保養方式,並注意避開生活中的刺激因子,飲食避開高油、高糖和致敏源,就能減少發作機會回復健康。

參考文獻出處:

● 研究名稱: The heritability of atopic derma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發表期刊: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發表日期: 2020年1月21日

該研究回顧了1990年至2020年發表的114項研究,結果顯示,父母雙方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81%,父母其中一人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59%。

 

● 研究名稱: Atopic dermatitis: a complex genetic disorder with environmental triggers

發表期刊: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發表日期: 2022年1月20日

該研究對異位性皮膚炎的遺傳和環境因素進行了綜述,結果也指出,父母雙方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81%,父母其中一人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59%。

此外,美國過敏、氣喘和免疫學會(AAAI)也指出,父母雙方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81%,父母其中一人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59%。


● 衛福部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健保署於2022年1月公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共有37萬1,397人因異位性皮膚炎就醫,其中8成為6歲以下的幼童。(推測與盛行率兜不起來的原因是不一定每個有異位性皮膚炎病史的人每年都會去看病。)

 

● 台大醫學院皮膚部蔡呈芳教授團隊進行,該研究調查了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間,台灣20至65歲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就業情況。該研究報告刊登在2022年6月21日的《台灣皮膚科雜誌》(Taiwa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論文標題為:台灣就業中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之生活品質、工作表現及就業狀況之調查(Quality of life, work performance, and employment status in employed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 in Taiwan)

本網站中使用 cookie,欲查詢有關本網站使用 cookie 方式之詳情,及若您不希望在電腦上使用 cookie 時應如何變更電腦的 cookie 設定,請參閱本網站「隱私權及網站使用條款」之 Cookie 聲明。您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公司得按本網站使用條款之 Cookie 聲明使用 cookie。

了解更多 >
我知道了